宁波大学是一所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。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捐资创立,邓小平同志题写校名。2012年成为浙江省、教育部、宁波市共建高校;2015年入选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;2017年入选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。学校位于宁波高教园区北区,现占地3551亩,校舍总建筑面积124.1万余平方米,学校位于甬江之畔,绿树成荫,白鹭成行,碧草如茵,楼宇隽永,是求学治学的极佳场所。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6298名,各类研究生6719名,外国留学生2651名(其中学历生1668人),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15476名。现有教职工2720名,其中专任教师1750多名,有正高职称人员390名,副高职称人员790,有博士学位人员1030名,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、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、加拿大两院院士1名,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名,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名、国家“千人计划”专家5名。
科学研究
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,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,注重学术和科技创新,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、国家大学科技园(牵头单位)1个、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、国家级成果推广机构1个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、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、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1个、学科创新引智基地“111计划”2个、浙江海洋高效健康养殖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1个、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1个、国家体育总局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、浙江省重点实验室8个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、浙江省文化创新团队1个、浙江省高校新型智库2个。
近年来,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、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、国家科技进二等奖2项,实现了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项的全面突破;社科研究水平位居全国高校前10%行列;获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,2017年度获全国唯一面向政产学研金用结合的最高荣誉奖“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”;有效发明专利量列全国高校前50名。
教学和学位点建设
宁波大学现有设有21个学院,建有7个省一流A类学科、6个省一流B类学科;据ESI公布的数据,工程学、临床医学、化学、材料科学4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%。现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,1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,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,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,17个专业硕士学位点(含工程硕士领域),75个本科专业。学校坚持“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”教育理念,实施“大类招生、大类培养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3项,拥有国家特色专业6个、国家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个、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项、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、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、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、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、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、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。
国际交流
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,已与70多个国家170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。与法国昂热大学合作共建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,现有中澳MBA、中美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、中加汉伯项目、ACCA/CPA、印尼“2+2”本科双学位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;开设了国际工商管理全英文大类,建有16个本科、16个硕士和2个博士层次的国际化专业;与冰岛大学、马达加斯加塔马塔夫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。
学校与港澳台交流日益频繁,与香港大学、香港中文大学、香港科技大学等开展了校际学术及学生交流与合作;与台湾辅仁大学、台湾海洋大学、云林科技大学、台湾东吴大学等25所台湾高校签订了校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协议。1993年,首开两岸大学生交流互访先河,甬台两地大学生互访24次;与香港中文大学开展的甬港两地大学生互访研修活动被列为教育部“万人计划”项目。
学校深入贯彻落实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》精神,紧紧抓住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机遇,秉承“实事求是,经世致用”的校训和“兼容并包、自强不息、务实创新、与时偕行”的宁大精神,全面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,加快建设有特色、高水平、海内外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,向着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。